close
每個人小時候一定都有遇過推派模範生的活動,這個活動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,通常是由老師直接指定班上成績最好的孩子擔任,所以家長的認知是當選模範生就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,但這個觀念真的好嗎?我兒子上了小一之後,他的言談讓我好好的思考了這個問題。某天返家後,他開心的說著今天老師選模範生,看他高興的樣子,我還以為他選上了,但是並沒有,於是問他開心的原因,他說:「老師讓同學提名,再讓同學投票,我被提名了,但和第一名差2票沒選上,還好沒有選上,不然我就慘了。」,好奇怪的回應,選上不是應該開心嗎?怎麼會是慘了?於是我又問了他為什麼?他說:「當模範生一點也不好,如果你被選上了就代表你要一直是大家的模範,那不是很累嗎,要一直表現很優秀,都不能犯錯,怎麼可能呢,我才不想要,這樣就不能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了」,他說的還真有道理,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擔任模範生有如此重要的使命,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似乎是希望增加同學的榮譽感,但若換個角度想也確實是挖個坑給孩子跳。大人的思維似乎永遠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事情,其實我們自己也曾經是孩子,怎麼長大後反而忘了當孩子時我們最討厭大人叫我們做的事。有些父母會因為自己過去的經驗,而擔心小孩也會跟自己一樣而強迫孩子做一些孩子不喜歡的事,但是卻又不停地跟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,孩子也只能勉強的接受,可是長大後他卻無法認同你,還是走他自己要走的路,那真的會比較好嗎?增加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應該有其他的方法才對,而不是只有選模範生這件事而已。
全站熱搜